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工業4.0介紹 (簡單版本的文字稿) (工業4.0, 生產力4.0, 中國製造2025, 智慧製造, 智能化)

工業4.0簡單說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,而這第四次的工業革命,可以說是「正在發生中」、也可以說是「快要發生」,總之就是尚未發生完畢。這只是預言,預言會發生一次革命。

但為何會發生革命呢? 那是因為在終端消費市場,顧客的價值觀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,包括消費者對於大量生產的產品的不耐;加上新一代技術有所突破,包括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與機器人。在這二大趨勢的交錯影響之下,德國才會預期會發生革命,並且命名為工業4.0。

但這畢竟只是預言。也就是說,「何時」會革完、革掉「什麼」、革成「什麼樣子」,其實都還不確定。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,看來這場革命是免不了的事情。

也許有人會說,那是否等「革完」之後,再來看看怎麼因應。這也是個辦法,只是有點危險而已。因為您並不知道,在革的過程中,自己會不會就是那個被革掉的命。如果沒有辦法盡早知道且因應,或許頭都掉了,還不知道為什麼。而且,若無法儘早預知,究竟會革成什麼樣子;若等到別人都瞭解且因應了之後才想去追,只怕到時候市場早已經被搶光,來不及了。也就是說,若無法儘早知道、且跟上,那不是不小心被革掉、就是會變成下一波的犧牲者。

所以,認真說起來,工業4.0並不是利多,反而是威脅與利空。該如何避開危機、成為下一波的生存者,才是必須去了解工業4.0的目的。



工業4.0的因應之道,由於局勢尚未明朗,此時實在難有定論。若能從整個消費市場大環境的趨勢來回推,或許是可行的方法之一。

從終端消費市場的大環境趨勢來看,現在的消費者已經不願意再滿足於量產的產品了。對於工廠所能提供的少量選擇,以往只能選擇要或不要,或從眾多不喜歡的選擇中,選擇相較之下比較不那麼討厭的產品。而現在,要求量身訂作的呼聲,已經越來越大了。這不是類似昂貴的奢侈訂製品,而是有著合理價格的平價客製品 (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所謂大量客製化的意思:有著客製化的產品,卻賣大量生產品的合理價格)。加上消費者越來越缺乏耐心,當消費者下定決心下單購買後,能耐心等待的時間已經越來越短了。消費者總是希望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 (例如24 or 48小時),工廠就能客製生產並送到自己手中。

這些要求對於工廠來說,說真的,有些實在是難以做到、互相矛盾的無理要求,工廠是不會輕易答應的,因為工廠的原始架構就是為了要「量產」。

但由於互聯網的興起,消弭了資訊的不對稱,而且消費者可以快速且低成本的串聯,反客為主、主動出擊,透過社群、網路交易、微電商等,逐漸加大施壓的力度。再加上智慧手機與3G/4G的普及,隨時/隨地都能上網,讓原本只能定點上網的地域侷限性,也被打破了。

這二股力量的疊加,鋪天蓋地,導致工廠沒辦法再堅持與拒絕、得開始順應潮流、因應對策。此時更雪上加霜的是,全球環境開始走向長期供過於求與需求疲軟,導致競爭更加惡化。這些種種的因素交互作用,才導致於工業界的第四波革命即將爆發。

那麼我們該如何因應呢?

雖然我們對於工業4.0這個名字,還是很陌生;但其實他的實質內涵,早就已經在上演了。以往工廠的二大重點只有成本與良率;而現在,交期卻變成首要重心,但交期已經被壓縮到會嚴重影響成本的地步。又例如,平均每張工單的數量,這幾年來逐年下降,雖不至於達到客製品的程度 (除非打樣,不然數量不會只有一件),但過於頻繁的換線,早已經讓工廠的效率直線下滑,甚至於影響到總產能、成本與良率的地步。還有,隨著新產品生命週期的逐漸縮短,新產品量產的Ramp up速度,將是未來決勝負的關鍵。也就是說,工廠早就已經在被動因應與改變了。

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:各種新科技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,例如: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機器人與CPS(虛實整合)。透過互聯網可以協同工廠與消費者,讓二者之間原本對立的單行道,轉變成協同的雙向運作;甚至於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角色重疊,例如讓消費者同時也扮演著生產者的雙重身份。物聯網的興起,則降低了數據連線與收集的成本,讓更多的數據得以匯集,提供未來一切變革的基礎。而大數據則基於這些數據,以預測及優化二大主軸,強化交易、產品與工廠的運作效率。最後,透過機器人的彈性製造,不單只是省人或取代人,而是將大量客製化的需求得以實際實踐,提供最底層的硬體基礎。而CPS則透過模擬技術,加速產品的研發與量產之間的段差,讓新產品盡快上市。透過這些新技術,可以讓工廠不再只是被壓迫後的被動改善;透過這些新技術的引進,工廠可以主動出擊。以新的技術,強化管理系統,搭配管理制度與文化的革新,迎頭趕上,創造出新一代的競爭力。

所以,既然工業4.0是為了因應終端消費市場的趨勢所發生的革命性改變,那在不同的產業、下中上游,就會有其各自的因應之道。例如,終端產品生產工廠的因應之道,與提供他們原物料的工廠的因應之道就會不同;而供應工廠機台的設備商的因應之道也會更不同。又例如,生產3C產品的工廠與生產衛生紙的工廠的因應之道,應該差異很大。這也是工業4.0有趣的地方,每個公司因為不同的產業、上中下游,對於工業4.0威脅的因應之道,其實都不相同。沒有標準答案或「神奇子彈」,可以各說各話、各自表述,但是大家都對。

總之,對於工業4.0,請不要再迷惑於華麗的空洞論述。透過分析自己的歷史數據,找出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持續「惡化」的指標,例如交期越來越短、換線越來越頻繁等,然後導入包括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與機器人等新的技術,打造自己的解決方案。這或許就是工廠能否在這波工業4.0中成為贏家的方法之一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