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

自動化的彈性是可以被釐清後紓解的,無須無限上綱


智慧製造中自動化的彈性有時候已經被各自表述後無限上綱了。其實若能深入思考就會發現,自動化的彈性是可以被釐清後紓解的,只要不要無限上綱的話,並非很難達到。對於自動化的彈性大約可分成三類:「對已知的彈性」、「對未知的彈性」與「對未來的彈性」。

所謂「對已知的彈性」大約就是產線已經被核可生產的產品間的切換。雖然產品種類非常多,卻都是已經知道的範疇。在少量多樣的時代,所追求的無非是快速且低成本的換線。這對於自動化來說,其實難度不高。只是由於SI或設備商的專案心態,為求順利執行與結案,往往希望縮減範疇到Top 5Top 10的產品當成自動化專案範疇。可惜的是,今天的Top 5與半年後的Top 5可能截然不同,這會導致專案模式的自動化,導入後很快就會面臨困境。後續我們再來聊聊我們解決這問題的經驗。

所謂「對未知的彈性」大多是指類似RD新產品研發時所需的借機試產、自動化設備的預防保養、或故障維修時期等。傳統自動化在規劃設計時,對於「未知的彈性」的應對,往往最為欠缺。但工廠卻常會有各種狀況突發,例如某製程機台的上下料被改善為自動上下料之後,當研發單位借機希望試產某新產品時,有時其規格會與之前的大不相同。此時,若該自動上下料設備沒有設計手動功能,或可以簡單移開或移除的話,那麼該研發品就會面臨著無法試投料生產的困境。又例如當附加的自動化設備需要保養或臨時故障時,若沒辦法快速且簡單的先行移開的話,就會連累昂貴的製程機台也得跟著停機。對於這部分的彈性,其實規劃與設計的難度和成本並不高,只是往往會被輕忽或因為沒經驗不知道要設計。

而對於「未來的彈性」也就是新產品導入的速度與成本,這應是自動化最難因應的環節,卻不能不去面對。可能的紓解方法是切模組與參數化設計。例如將產品變動性高的部分與標準共通部分切開。當新產品的變異超乎原本範疇之外時,就可以透過更換模組來實施擴充性。或利用伺服軸做參數調整,以因應未來未知的新產品。但換另一個角度來思維,若RD開發新產品時,能考量到自動化設備的規格,盡可能設計可以在範疇內生產的產品,這將更有效的降低新產品導入的成本與時間,是比較釜底抽薪的手法。或許沒辦法全都符合,至少盡可能多加考量以降低衝擊,這才是治本之道。


後續我們會持續在POME粉絲專頁與大家分享,瑞精工在處理這些彈性問題上的新想法/與經驗,期盼與您一起翻轉自動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