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

智慧製造逐漸的實現了人類的價值

在這個講求生活品質的時代,工作,尤其是工廠內的工作,往往被視為「必要之惡」。試想,在生命的黃金歲月裡,工作時數長達三分之一,甚至更大的比例。要是工作還盡是單調乏味、毫無建設、日復一日的讓人感受到虛度光陰,那麼,忍耐度日、追求小確幸甚至於逃避工作,不難變成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想法。

其實,在歷史的長河中,工業化大量製造可說是人類進步的里程碑,至少它讓人們在物質上不再匱乏。但於此同時,大量製造卻也把生產者的自由給綁住了,它讓人「物化」成機器、成為被奴役者。另一方面,消費者精神上的自由也同時被綁住,消費行為變成只能從少數選擇中,選擇相對比較不那麼討厭的商品,而無法隨心所欲的訂製真正滿足自己的東西,更無法訂製展現自我價值主張的獨特商品。

雖然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的興起,在虛擬的資訊面上,以往的限制逐漸被打破,創新有了沃土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,人們依然被工作綑綁,每個人只能按標準作業流程去做那些日復一日、重複枯燥的事情。

但,從此刻起,一切將會有所改變!新時代即將來臨,智慧製造的「新自動化」將會解開重重枷鎖,使生產者從枯燥重複的單調工作中解脫,讓機器人代替人去做那些無聊的事,讓所有人可以發揮出身為人才有的思考與創新。而且,智慧製造的「智慧化」也會讓生產變得更加有彈性,當消費者想要與眾不同、或想要獲得心目中完美商品時,隨時隨地都可以「隨心所欲、隨欲而製」。

巨變的洪流已經開始,風起雲湧,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將會完全改變下個世代的思維方式。當智慧製造逐漸得由「量變」走向「質變」,新時代屬於人類真正的工作,將會是一種,工作融入生活、融入生命、融入成就的自我價值展現。

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

自動化的彈性是可以被釐清後紓解的,無須無限上綱


智慧製造中自動化的彈性有時候已經被各自表述後無限上綱了。其實若能深入思考就會發現,自動化的彈性是可以被釐清後紓解的,只要不要無限上綱的話,並非很難達到。對於自動化的彈性大約可分成三類:「對已知的彈性」、「對未知的彈性」與「對未來的彈性」。

所謂「對已知的彈性」大約就是產線已經被核可生產的產品間的切換。雖然產品種類非常多,卻都是已經知道的範疇。在少量多樣的時代,所追求的無非是快速且低成本的換線。這對於自動化來說,其實難度不高。只是由於SI或設備商的專案心態,為求順利執行與結案,往往希望縮減範疇到Top 5Top 10的產品當成自動化專案範疇。可惜的是,今天的Top 5與半年後的Top 5可能截然不同,這會導致專案模式的自動化,導入後很快就會面臨困境。後續我們再來聊聊我們解決這問題的經驗。

所謂「對未知的彈性」大多是指類似RD新產品研發時所需的借機試產、自動化設備的預防保養、或故障維修時期等。傳統自動化在規劃設計時,對於「未知的彈性」的應對,往往最為欠缺。但工廠卻常會有各種狀況突發,例如某製程機台的上下料被改善為自動上下料之後,當研發單位借機希望試產某新產品時,有時其規格會與之前的大不相同。此時,若該自動上下料設備沒有設計手動功能,或可以簡單移開或移除的話,那麼該研發品就會面臨著無法試投料生產的困境。又例如當附加的自動化設備需要保養或臨時故障時,若沒辦法快速且簡單的先行移開的話,就會連累昂貴的製程機台也得跟著停機。對於這部分的彈性,其實規劃與設計的難度和成本並不高,只是往往會被輕忽或因為沒經驗不知道要設計。

而對於「未來的彈性」也就是新產品導入的速度與成本,這應是自動化最難因應的環節,卻不能不去面對。可能的紓解方法是切模組與參數化設計。例如將產品變動性高的部分與標準共通部分切開。當新產品的變異超乎原本範疇之外時,就可以透過更換模組來實施擴充性。或利用伺服軸做參數調整,以因應未來未知的新產品。但換另一個角度來思維,若RD開發新產品時,能考量到自動化設備的規格,盡可能設計可以在範疇內生產的產品,這將更有效的降低新產品導入的成本與時間,是比較釜底抽薪的手法。或許沒辦法全都符合,至少盡可能多加考量以降低衝擊,這才是治本之道。


後續我們會持續在POME粉絲專頁與大家分享,瑞精工在處理這些彈性問題上的新想法/與經驗,期盼與您一起翻轉自動化。

自動化不能簡單的先做 導入次序很重要

先分享網路上的小故事:
有個小和尚與師父學習已經五年了,自覺自己已經學成想要求去。
師父拿了一個空盆子要徒弟用卵石填裝,不久後徒弟就說他「裝滿了」。

師父取來細石,在卵石空隙填了好多細石,問徒弟:「滿了嗎?」 徒弟說:「滿了。」

師父取來沙子,又在細石的空隙中填了好多沙子,又問徒弟:「滿了嗎?」徒弟說:「滿了。」

師父取來水,又在沙子上倒了好多的水 ……

在「商業周刊/信淮南作品」中評注:「瓶子的空間就這麼多,如果你們不將大的鵝卵石先放進瓶子裡,也許以後永遠也沒有機會放進去了。」

其實自動化也是一樣的。常常有人問我們,廠內可以做自動化的地方很多,哪一個先做比較好呢? 大部分的人都是選「好做的先做」。其實這存在著很大的問題,因為這世界是非線性,路徑會影響最後結果。若一開始缺乏整體規劃與正確的導入次序,而只是單純的選好做的先做。就會有很大的機會發生:「早期的自動化雖然提升了當時的效益,卻讓後期的自動化變得綁手綁腳,甚至於陷入瓶頸無法推動」。這種類似「歷史的包袱」看似純屬運氣很背,但仔細觀察,卻是屢見不爽。

後續我們會持續在POME粉絲專頁與大家分享,瑞精工在自動化與智慧化的新想法/與經驗,期盼與您一起翻轉自動化。